四川在线记者 徐中成 阿坝观察 刘文佳 蔡海燕
7月17日,阿坝州马尔康市老年养护院内,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园子扯人眼球。菜园子分成近10个小格,里面栽着海椒、大白菜、菠菜、小葱等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在每个小格的菜园里,还插着一个可爱的木牌子,上面写着某某的小菜园。“这些小菜园都是我们的格桑花院长带我们做的,只要身体能行愿意做,就能分到一块小菜园,种上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院坝里,69岁的孤寡老人格伍满脸笑容。
格伍老人的小菜园种的是小青菜。“这些青菜可以用来做圆根酸菜,好吃得很,我是6月种的,今年都吃了两回了。”格伍老人说,在养护院吃到亲手种的菜,这让她特别满足,特别快乐,也特别幸福,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惬意。
格伍老人的小菜园。
老人口中的格桑花院长叫格西王姆,今年34岁,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7年。她把自己最美的青春留在了这里,养护院也成了她的家。“有时候下班回家了,反而睡不好,总是想着老人们在干嘛,等第二天再走进养护院,我的心才能静下来。”
历经苦难挫折的格西王姆更懂得快乐的重要。6岁那年,一场泥石流冲垮了格西王姆的家,也永远带走了她的父母。格西王姆在姑姑与政府的关怀下长大,心中早已埋下感恩的种子,要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没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就没有今天这个性格开朗的我。”
2008年,马尔康市敬老院成立,18岁的格西王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一名临时养老护理员。“我成绩不太好,当不了科学家、医生,但我不怕脏、不怕累。那时候敬老院刚成立,很多人觉得护工这个工作不好,大家也瞧不上,但我当时就觉得我可以干。”
刚开始给失禁老人清理排泄物时,格西王姆边吐边清理,大概过了两周,她终于过了这第一关。之后格西王姆克服的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尴尬。做护工不可能只服务同性别老人,还要负责给异性老人洗澡,这让她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怎么办?她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给老人套上一条她的裙子,这样既方便她给老人擦拭身体,又能化解双方的尴尬。一段时间后,格西王姆和老人逐渐熟悉了起来,也不再需要那条隔开尴尬的裙子。
细心呵护老年人的格西王姆。
格西王姆从一名养老护理员干起,2019年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她被聘为院长。去年8月,敬老院从马尔康镇俄尔雅村搬迁到松岗镇哈飘村,青山绿水环抱中有了崭新的现代化康养楼,有专业护理型养老床位270张。旧貌换新颜,公益性敬老院也升级成为兼具社会养老功能的老年养护院。
为何要带动老人在养护院种菜?格西王姆告诉记者,新的养护院目前入住了50多位老人,大部分老人年龄在75岁以上,最大的90多岁,80%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由于院坝大、空气好,我们就通过种菜劳动让老人活动筋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为让老人们更好安享晚年,阿坝州藏医院开展帮困助弱行动,并在此开设国家级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医疗点,不仅为老人提供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健康咨询等日常诊疗服务,还通过民族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模式,在住院病区开展藏药浴、外治针灸理疗、霍尔麦等治疗,让老年患者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从养护院护工到全国人大代表的格西王姆。
这也让格西王姆和同事十分高兴。有了健康托底保障,她们还带领老人一起拍短视频、春游,给老人补办婚礼和结婚证,教会大家手指操、经络操,给爱美的老人涂上指甲油……
这些年,在这个平凡岗位上,格西王姆和同事总是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带领老人尝试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让大家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格西王姆看来,对老年人来说,心理层面的陪伴与物质方面的照料同样重要,“我是一名基层养老服务人员,守护老人们的‘最美夕阳红’,让他们幸福健康地度过晚年是我最大的职责。”
夕阳西下,养护院院坝里,格桑花儿开得正艳,老人们跳起欢乐的锅庄。“这些美丽的格桑花,就像我们的女儿格西王姆,感谢她耐心细致照料我们,处处为我们着想,让我们感到温暖、快乐。”格伍说。
(部分视频素材由马尔康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