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阿坝观察杨玉红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清晨,若尔盖湿地还弥漫晨雾。110千伏若真线39号铁塔下,传来队员们脚步蹭过草原的细碎响动——国网阿坝供电公司“雪域翔鹰”女子飞巡队来了。
阿坝供电公司/供图
队员格让措刚举起相机,一只大𫛭(kuáng)就从铁塔顶层“呼”地飞了出来。“快看,巢里有动静!”她指着铁塔第二平台的鸟巢轻声喊。镜头里,另一只灰褐色的大𫛭正警惕地望着外面。
阿坝供电公司/供图
当天,国网阿坝供电公司联合若尔盖湿地管理局、若尔盖林草局等单位,齐聚若尔盖湿地草原,开展了生态讲堂、现场巡护、科普宣教等一系列活动,多维度展现“生命鸟巢”项目在生态保护中的实际价值。“这个直径1米、深0.3米的鸟巢,就是我们专为猎隼、大鵟等猛禽定制的‘家’。”格让措说。
阿坝供电公司/供图
这处藤条鸟巢,正是国网阿坝供电公司“生命鸟巢”项目的一个缩影。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若尔盖湿地草原广袤却缺乏高大树木,输电铁塔曾因“高海拔”成了鸟类青睐的栖息地。但鸟类的直肠非常短,不能储存大量粪便,随时随地排泄出的粪便具有腐蚀性,掉落在绝缘子上会影响电网安全。2021年起,国网阿坝供电公司用防腐藤条编织鸟巢,从源头化解了“鸟线矛盾”。
“这些鸟巢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安上的。”国网若尔盖县供电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陈平指着39号铁塔说,“我们团队专门研究了高原鸟类的生活习惯,在杆塔非防护区内配置了多种结构的‘人工鸟巢’和护鸟装置,针对大型鸟类在杆塔顶部活动时,会触碰裸露带电导线的问题,还对杆塔本体做了局部绝缘化处理。”
阿坝供电公司/供图
不止如此。“铁塔横担上的动态旋转球,能发射生态信号引导鸟类避开危险区域。我们还创新实施‘一巢一码’管理,扫码就能查看‘住户’信息和活动数据。”在飞巡队员更让措现场演示下,参与者通过扫码,清晰看到了54号铁塔上鸟巢的“成长档案”——4月5日有鸟产卵,5月14日育雏,7月14日雏鸟离巢。
数据印证着科学布局的成效。截至目前,在若尔盖县铁塔顶端为鸟类搭建了67个“新家”,“生命鸟巢”已吸引200余只鸟儿入住,其中猎隼、大鵟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产蛋58枚,孵化率达100%。负责线路维护的老员工抗州甲翻开巡线本,上面记录着:“这对猎隼夫妻,4到7月能吃掉500至600只鼠兔。”
阿坝供电公司/供图
猎隼、大鵟这类猛禽,平时多栖息在高山悬崖。到了产蛋孵化的繁殖期,它们才会更频繁地活动。如今,若尔盖湿地的这些铁塔鸟巢,成了它们临时落脚的中转站——草原上丰富的鼠兔等猎物,恰好能满足它们的食物需求,让这里成了适宜停歇的地方。
“猛禽多了,鼠兔少了,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持续提升,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若尔盖湿地管理局副局长祝玮坦言,最初也没想到供电公司会参与鸟巢建设,“但你们这个‘生命鸟巢’,真是做到了让鸟儿‘拎包入住’!”
若尔盖湿地管理局/供图
祝玮笑着补充,湿地管理局也为鸟类搭建了200多个“家”,而多采用招引架形式——在杆子顶端安装有一个箱子状的结构,用于模拟鸟类适宜的筑巢空间,顶部通常还设计有展开如手掌托举的结构,方便鸟儿停留、观察周围环境,当然上下两层都能住。
从铁塔之巅的定制“育儿房”,到散落草原的贴心“招引架”,若尔盖为鸟儿“安家”的探索,形式多样却心意相通。如今,爱鸟护鸟理念在若尔盖县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民众自发参与,黑颈鹤还成为了若尔盖的“县鸟”。随着护鸟行动推进,若尔盖湿地生物多样更丰富,成黑颈鹤及众多鸟类家园,吸引各地游客、摄影爱好者、科研团队。旅游热让牧民受益,有的改民宿、开牧家乐、当导游,借旅游增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绘就人鸟和谐共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