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攀 阿坝观察 刘文佳
川西北高原上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高山峡谷地形为主。建在大山褶皱里的城市,如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8月25日至26日,“阿坝典范开局突破”主题采访团走进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市。这座沿梭磨河生长的城市,夹在高山峡谷间,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作“一线城市”。在加快建设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阿坝典范的进程中,马尔康被赋予建成“功能完善、品味高端、独具魅力的高原名城”定位。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就包括“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尔康正把城市更新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城乡一体互融共进。
优结构:功能分区凝聚发展合力
事实上,马尔康这座“一线城市”面临一个瓶颈:城市可供拓展的空间十分有限。随着城镇人口不断聚集和产业不断发展,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空间相适应,是马尔康必须破解的难题。
马尔康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马义春告诉记者,按照“中心汇聚、双向拓展、组团联动”理念,当地提出构建“一核三组团、一轴七片区”城市空间结构,目前正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
具体而言,就是以老城片区为中心,以梭磨河谷为轴,向上下游拓展城市空间。老城区以上规划建设日瓦坝新区和卓克基片区,分别建成教育创新园、文化体验区;老城区作为综合服务核;老城区以下规划建设俄尔雅片区、英波洛片区、松岗片区、莫斯都片区,分别建成智慧服务区、绿色居住区、康养休闲区和特色种养产业园。
各区域功能划分虽已明确,但在具体建设中,马尔康市一度面临“上慢、下乱、中弱”困境。为改变这一局面,马尔康投资超15亿元,推出12个城市更新项目相继落子各区域。
正在建设中的马尔康市长征学校。 刘文佳 摄
8月25日,记者来到日瓦坝新区,看到这里正在建设阿坝州投资额最大的学校——马尔康市长征学校。“项目今年2月开工,预计9月就可以完成室内体育场、学术报告厅、宿舍的封顶。”项目经理贺进村说。
“上慢”的困境正在被打破。“马尔康市拿出最好的地块建设的这座学校,共设置3000个学位,预计明年秋季学期就可投入使用。”马尔康市教育局局长赵杨说,学校建成后,将与区域内的长征幼儿园、马四小、“三馆一中心”形成教育文化体育园区,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提品质:以人为本增加幸福指数
从整体看,各区域正发挥各自功能,改变着马尔康的城市格局。事实上,聚焦到具体的区域内,马尔康市还投资3700余万元,布局了1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城市面貌也在向着人文化、旅游化、现代化、精细化、个性化方向转变。
新建成的口袋公园。 刘文佳 摄
走进达尔玛街,一座全新的口袋公园出现在眼前。“这里以前是一栋老房子,位于街道的直角转弯处,存在视觉盲区,行车安全隐患大。”马尔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干部梁杰泽郎介绍,利用达尔玛街三角地带老旧街区改造项目,新建成的达尔玛公园成了群众晚上跳锅庄的场地;拆除附近两栋D级危房改造成的停车场,也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马尔康人也在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俄尔雅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刘文佳 摄
走进马尔康镇俄尔雅村,只见民居沿山势排列,开阔的道路旁,许多村民的院子里养上了各种颜色的鲜花。“以前是个城中村,道路最窄的地方只能供两个人通过,脏乱差是这里最显著的特征。”马尔康镇党委副书记龙军回忆。
成为马尔康市重点规划片区后,村民们积极响应村容村貌改造,一些村民还后撤自家围墙,让出空间修建道路。基于村庄的变化和靠近昌列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已有商家将村民闲置房屋改成了民宿。“房间预计9月上旬上架销售。”民宿运营方负责人冯宇欣说。
村民在高原有机果蔬出口标准示范基地务工。刘文佳 摄
产业发展是吸附人口的核心动力。8月26日,记者来到松岗片区的高原有机果蔬出口标准示范基地看到,村民们正在采摘一种白色的草莓。“基地今年6月份才投入运营,草莓现在主要销往北上广,未来还将出口新加坡等国家。”基地负责人王新海说。
事实上,作为产业功能区,该区域内的特色种养、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正加快发展,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工作岗位。用工高峰期时,甚至还会出现劳动力不够用的情况,有力促进了群众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