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阿坝观察 杨玉红
“风小了,可以起飞!”9月24日,海拔4300米的红原县查针梁子,国网阿坝供电公司的“飞手”达里拉姆调整好无人机方位,确认路径后按下启动键。无人机迅速升空,仅用3分钟就抵达10千伏龙壤线杆塔上空,开始采集输电线路数据。屏幕前,队友那姆措仔细查看着实时传回的画面,排查隐患——这是格桑梅朵女子飞巡队的日常工作,也是阿坝地区电力运维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动写照。

红原县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畜牧县。在这片8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9万余牧民的生活用电,全靠穿越草原和湿地的输电线路保障。“以前人工巡线,光是10千伏龙壤线就需要连续走3天。”那姆措说,过去巡线员只能靠目测、望远镜和红外测温仪,在复杂地形中徒步工作,效率低且易有遗漏。2022年,女子飞巡队成立,无人机成了巡线“好帮手”,如今完成同样线路的巡检只需半天。
从“人拉肩扛”到“人机协同”,技术革新带来显著变化。随着公司在无人机应用上持续投入,阿坝电网正加快“人巡+机巡”立体巡检模式的转型。“我们从最初握不稳遥控器,到现在能精准操控无人机穿越复杂地形,效率提高了,工作强度也降低了。”达里拉姆说,这支以女性为主的队伍,用技术突破了高寒缺氧地区电力运维的瓶颈,让“电力天路”在高原上更加可靠。

在若尔盖县,另一支名为“雪域翔鹰”的女子飞巡队承担着更特殊的任务。这里是国家级高寒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超过90万公顷的湿地是候鸟的乐园。每年10月,数万只候鸟从西伯利亚南飞至此。由于少高大树木,输电铁塔成了大鵟等猛禽筑巢的首选,“护线”与“护鸟”一度难以兼顾。
“不能让铁塔成为鸟类的‘危险区’。”2021年起,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启动“生命鸟巢”项目,为猛禽定制安全的“家”。在110千伏若真线39号铁塔下,项目负责人抗州甲指着塔上的人工鸟巢介绍:“直径1米、深0.3米,完全按照猛禽习性设计,模仿它们的自然栖息环境。”同时,工作人员在部分铁塔安装动态旋转设备,利用反光特性引导鸟类避开带电部位,以“疏堵结合”化解矛盾。

更让措是“雪域翔鹰”队的一员,她与大鵟的缘分就从“生命鸟巢”开始。“每次用无人机巡检,看到幼鸟从巢里探出头,心里特别温暖。”不久前,她刚好记录到一只大鵟幼鸟首次展翅的画面。每年候鸟南迁前,队员们会采集大量鸟类活动数据,为人工鸟巢的选址和配置提供依据。
项目实施效果显著。2023年,试点安装的12个人工鸟巢中,有6种国家级保护鸟类入住,成功孵化14只幼鸟。目前,已累计安装人工鸟巢67个、动态旋转设备178组,完成39基杆塔带电部位绝缘化治理,200余只鸟儿在此安家,猎隼、大鵟等保护鸟类的孵化率达到100%。
这支平均年龄26岁的高原女子飞巡队,既是“电力卫士”,也是“鸟类守护者”。她们除了巡护鸟巢、收集数据,还走进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让爱鸟护鸟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带来的积极影响持续显现: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前来栖息,吸引了游客、摄影爱好者和科研团队,不少农牧民借此开办民宿、担任“鸟导”,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守护好电力线路,也守护好草原上的生灵,这是我们的责任。”达里拉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