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碳利用”,让番茄又甜又高产

2025-09-25 22:04: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文佳

四川在线·阿坝观察 杨玉红

9月24日,阿坝州理县古尔沟镇,阳光洒在覆盖着光伏板的温室大棚上,折射出耀眼光芒。走进大棚,繁茂的番茄藤蔓映入眼帘,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小西红柿挂满枝头,红得透亮。随手摘下一颗品尝,酸甜的果汁瞬间在口中散开,浓郁的果味让人回味无穷。

这些番茄可不简单,它们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阿坝供电公司联合科研机构打造的“新能源+碳利用+设施农业”应用研究基地的成果,见证着高原农业的绿色变革。

这个位于理县古尔沟镇大沟村的基地,是阿坝州首个此类应用研究基地,也是国网四川电力系统聚焦多领域的示范试点项目。它由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上海置信能源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家单位联合开发,旨在探索清洁能源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基地的成功离不开三大核心系统的支撑。柔性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系统堪称整个项目的“能量心脏”。它整合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资源,借助能源互联网技术实现多能互补与源荷互动。白天,光伏板产生的电优先供应大棚的补光、采暖设备,剩余电量储存起来。到了夜间,储能系统与电网协同工作,保障大棚用电稳定。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偏远地区输电损耗大的问题,还大幅提升了清洁能源消纳率,实现设施种植“全绿电化”。

“电-碳”综合一体化消纳系统则打通了能源与农业的连接通道。团队舍弃化石燃料加温方式,采用绿电驱动农机、补光、采暖设备,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同时,在大棚内合理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并配合补光措施延长光照时间。在两者共同作用下,番茄光合作用效率大幅提升,既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又推动作物“提质增产”,成功打破“高耗高排低产”的发展瓶颈。

以“零碳大棚”为单位的示范系统,是技术落地的关键。每个大棚都构建了“发电-储能-服务”一体化场景,运用柔性控制技术平衡能源供需,形成可复制的“绿色电力+农业”模板。据了解,单座“零碳大棚”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3.2吨,若按10万亩规模推广,每年通过作物吸收与能源替代可减少碳排放1232万吨,减排效果远超传统农业模式。

在基地里,农业智慧系统时刻发挥着作用,它实时监测温、光、水、气、肥等参数,通过精准调控缩短作物生长周期,让农户告别“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就拿番茄来说,与露地种植相比,这里的番茄亩产量增加35.63%,亩产值增加约2600元,高附加值作物产量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农户增收。同时,清洁能源的本地化利用也为乡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