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青“锋”②|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青稞,我们就选育什么样的品种

2025-10-13 11:20:44来源:编辑:刘文佳

川观新闻·阿坝观察 王鑫 刘文佳 蔡海燕

镰刀飞转、穗穗装袋。7月28日,马尔康市松岗镇哈飘村日头正盛,青稞陆续迎来了成熟的季节。金色的青稞田里上,阿坝州农科所副所长贺宏带着村民抢收青稞,烈日下一群人干劲十足。

“过两天要去西藏参加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总结会,这几天要把青稞收了。”一脸汗水的贺宏掩不住满脸的笑容,今年选育的青稞表现特别好。

今年30岁的贺宏研究生就读的专业是作物遗传育种,主要从事水稻的育种研究。2021年通过“硕博进阿坝”人才引进政策进来到阿坝州工作,他的主责主业也实现了从水田到旱地,从水稻到青稞的无缝衔接。“还好两者都是禾本科作物,我可以直接上手。”贺宏笑着说。

言语轻松,责任却一点都不轻松。青稞被誉为“长在天上谷物”,是高原地区最具特色的主要粮食作物,自古以来就是阿坝州群众的重要口粮,也是保障高原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种植主要集中在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壤塘县、黑水县、松潘县、马尔康市等县(市)。

受青稞品种和粗放播种方式的影响,以前阿坝州的青稞亩产量在260斤左右,而西藏、青海等地青稞最多亩产量能达到500到600公斤。贺宏说,“产量差距有环境因素,但我们从育种的角度来说,还是要选育高产的、抗逆性强的品种。”

怀揣目标,贺宏一头“扎”进高原青稞田,过上了别人觉得苦、自己却乐在其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期间,他参与国家及省州级青稞科研项目6项;选育青稞新品种2个,较本地品种增产20%以上;参与特色青稞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制工作,挖掘高原地方材料4份,筛选高β-葡聚糖、糯性、黑粒等特异种质资源23份,为高原特色育种提供支撑;有序组织青稞异地繁育工作。负责全州青稞新品种试验示范;技术指导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服务;大力推广青稞全程机械化技术,建立核心示范区1.1万亩,辐射推广周边8.3万亩,实现节种30%、效率提升40%,推动青稞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

“阿坝州的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青稞,我们就选育什么样的。”这是贺宏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搞青稞选育的初心和目标。“说起这些年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参与实现四川省青稞品种权转让‘零的突破’。”贺宏笑着说,当初为了确认是不是四川省首个,还反反复复和单位老师核实。

青稞品种权转让“零的突破”,简单来说就是让选育的青稞品种通过市场企业扩繁,再出售给农户种植。这不是简单的种子销售,而是一个青稞品种被种植户认可,并为他们带来相较过去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青稞已经成为阿坝州群众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阿坝县已开发黑青稞饼和黑青稞奶茶等青稞系列产品31个,这些青稞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2023年,青稞产品销售额突破3500万元。

“现在选育工作的紧迫感相当强。”贺宏透露,之前一次会议他听到一个消息,目前市场对青稞的需求量相当大,市场前景广阔,谁能在这期间以产量和品质占领市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青稞的经济价值都将有充分的体现。

提升青稞的经济价值,也对选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要是提高产量,其次是提升品质。”贺宏解释,要培育高产、抗倒伏和抗病性强的品种,然后就是培育适合做青稞产品加工的品种,让青稞更好与市场接轨,在保障口粮的同时提升老百姓的收入,助力高原乡村振兴。

对于贺宏来说,当下的收获不仅是田间的青稞和市场转化带来的认可。就在两天前,贺宏参加了夏繁高地(马尔康)建设暨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大会上专家分享的AI分子育种等经验和前沿科技都给了他工作启发。“未来AI在育种当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多,这对我们作物育种工作者来说,肯定是一大助力。”贺宏说,我也常使用DeepSeek作为辅助工具,未来AI辅助作物育种肯定大有可为,我也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把科研成果培育出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