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阿坝·幸福看家园⑨|理县较场村的振兴路:让产业活起来

2022-07-22 10:28: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文佳

 

川观新闻·阿坝观察 刘文佳

“这是李子成熟采摘前的最后一道肥,叫壮果肥。”7月21日,在海拔1600余米的理县薛城镇较场村的高山林地间,一串串还未成熟的李子挤满树梢。树下,种植户黄建康正忙着施肥。

正在摘果的黄建康

别看现在的较场村果树成片,之前可不是这样。“以前我们村以种植花椒为主,2008年以后,大家发现水果产值更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大樱桃、青红脆李、苹果等特色水果。”黄建康也在当时加入了水果种植的浪潮中。如今,在种植的17亩地中,14亩都种上了红脆李,3亩种上了红富士苹果。仅去年,他就靠水果收入9万余元。

黄建康的果园

随着黄建康的水果产业越做越好,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青红脆李品质优良,但价格却不高。”黄建康解释,自家脆李的成熟期是每年七八月,正是青红脆李大量上市的季节,这也导致市场价格偏低,甚至发生滞销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省委宣传部派驻理县较场村第一书记周诚,将调整产业的目光投向了高原香香李。“高原香香李之前在若尔盖种植成功,是全国唯一能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香李,成熟后的李子不仅个头大,价格也能达到20元一斤。”周诚介绍,去年11月,工作队与对口支援理县的浙江省乐清市相关企业联系,协调了800余株香香李果苗,并流转了黄建康8亩土地,用于集体经济试点新品种。

除了水果,在较场村里,也有人手持绣针带动一方人。

“梓橦塔下南沟水,笔架奇峰穿入云。高登熊耳望美景,赛过江南是薛城。”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较场村不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其独特的藏羌民族文化也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这些钗子、鞋、衣服花边都是我们绣娘自己绣的。”走进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小庆的店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藏羌服饰、手工织品、文创手工艺品。

在众多产品中一个个身穿藏羌服饰的娃娃格外扯人眼球。李小庆自豪的说,“这个娃娃是自己创新研发的专利产品,名叫‘藏羌感恩娃娃’,这也是目前卖的最好的一款产品之一。”

李小庆店内摆放的“藏羌感恩娃娃”

说起“藏羌感恩娃娃”的由来,李小庆打开了话匣子。“如果只是出售传统民族服饰,游客就算买回去也很少穿。而这些娃娃制作简单,也比较新奇有趣,游客认可度很高。”于是,李小庆在2016年开始做起了自己的“藏羌感恩娃娃”,同时吸纳周边村民们加入自己的花儿纳吉合作社,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帮助村民增收。

截至目前,李小庆已拥有6个“藏羌感恩娃娃”的专利保护,带动不仅较场村在内的薛城镇甚至甘堡镇的妇女80余人在家灵活就业。每人每年能在业余生产生活中增收1万余元。

不同于李小庆的手工创新之道,家住不远处的肖平珍依靠三台机器,通过机绣将藏织羌绣的产品售往州内金川等6个县(市)。“目前我手里还有二十单需要完成。需求量也大,就会让村里居家妇女也一起参与,尽力让帮助她们增收。”肖平珍说。

“全村类似这样的藏织羌绣合作社有4家,营业规模达500余万元。共带动周边300余名妇女就业增收。”周诚直言,只有产业“活”起来,群众才能富起来,所以下一步还将通过几家合作社,在古镇这边形成“藏织羌绣”产业园区,助力其更具规模,也更好地带动周边群众。

薛城古镇街道

“不仅是农业和民俗文化,依托薛城古镇这个旅游资源,现在我们村也有不少人做民宿、餐饮行业。”周诚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合理规划文化旅游区、生态修复区和农业生产区,丰富完善‘文化+农业+参观+旅游’产业链,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较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