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王攀
4月13日,阿坝州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宣传教育行动示范推进现场会在马尔康市召开。据了解,群众工作,是阿坝州今年集中力量抓的三件大事之一。而宣传教育行动,又是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的六大行动之一。
会议现场。王攀 摄
宣传教育行动的示范推进会,为何会在马尔康市召开?带着这一疑问,川观新闻记者走进马尔康市的村庄、学校、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寻找答案。
“咱们阿坝州的黄河护河队,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国家生态屏障,这就是国家意识的生动体现。”记者走进马尔康镇查北村,听见全国人大代表格西王姆正在用举例子的方式,向村民们讲解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含义。“三个意识”的教育,正是宣传教育行动的主题。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王攀 摄
查北村,是马尔康版宽窄巷子——嘉绒里的所在地。通过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打造,这里已成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父老乡亲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空话。像你们,诚信经营就是在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格西王姆接地气的宣讲赢得了村民的掌声。
据了解,像这样从政策理论文件语转化为家常话的宣讲,已在马尔康市的村寨、社区开展130余场,3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聆听了发展故事、感受了时代变迁。“这是我们以‘理论凝心’筑牢思想根基的具体做法之一。”马尔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其目的就是让党的声音在“声入人心”中厚植。
“同心圆”锅庄宣讲团以节目形式进行宣讲。马尔康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马尔康市第三小学,几所小学的学生们聚在一起“比舞”。“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守法好公民。”马尔康市第二小学三年级(二)班带来的节目《以法为则,少年力量汇成海》,是孩子们日常学法的又一新方式。
据介绍,学生群体是马尔康市分层宣教激活神经末梢的关注重点。为做好不同群体的宣教,马尔康市量身定制了梭磨河畔、校园思政等多个特色宣讲课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正在不断凝聚。
“我们通过阵地浸润、精准宣教、矩阵传播,持续打造抬头可见、驻足能学、参与有感的沉浸式场景。”马尔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宣教正心”的全域氛围正越来越浓。
夜幕下的马尔康市民族团结广场,如今已成为格桑央卓锅庄队的主场。作为“同心圆”锅庄宣讲团的成员,格桑央卓锅庄队每次表演,都会将反映马尔康建设成就的《多彩马尔康》和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一个妈妈的女儿》,作为固定节目。
作为嘉绒锅庄的故乡,马尔康人非常喜爱锅庄这一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来看表演的、互动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格桑央卓锅庄队队长李家旭说。
事实上,马尔康正立足嘉绒文化底蕴,以群众参与为核心,打造了一批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场景。“我们以‘文化润心’来滋养群众的精神家园,让文气在润物无声中涵养。”马尔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马尔康还通过典型选树来激发奋进力量。近日,四川省委追授何小青同志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这位阿坝州的优秀女儿,成为了马尔康干部群众学习的重点榜样。
“何小青事迹走进康城讲堂后,200人主动加入石榴籽志愿队,累计开展100余场环境整治、助老帮扶活动。”在马尔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马尔康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实,这只是马尔康以“典范励心”引领文明风尚的具体实践之一。此外,马尔康还将评选、表扬“四好乡村”“四好家庭”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更多的人,来共同擦亮“情暖百姓·幸福康城”宣传教育行动品牌。
为何能取得这些效果?马尔康市委有关负责人在现场会上用3个坚持作为答案:坚持从群众的“怨声”中找问题、找差距;坚持从群众的“呼声”中找方向、找措施,坚持从群众的“笑声”中找成效、找方法!